English

文化: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1999-06-18 来源:光明日报 周正刚 我有话说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深刻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这一科学论断,第一次明确地把文化提到“综合国力”的高度。它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把握当代世界发展趋势和时代脉搏,集中群众的经验和智慧,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最新成果,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发展。

所谓综合国力,是指一个主权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即资源、经济、军事、政治、科技、教育、外交、国民素质以及民族的意志力、凝聚力等各种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体。这里所讲的文化,是指社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财富方面,就其主要内容而言,它与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文化作为综合国力,是相对于经济力、政治力、军事力而言的,可称为“文化力”。它是指一个国家文化发展和文化积累所形成的现实力量,既包括这个国家文化的实力和现实水平,又包括它对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作用力、影响力和辐射力。对于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这一富有时代气息的新命题,可从以下三个层面来理解:

(一)文化构成综合国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社会都是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构成的有机结构。文化历来是综合国力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首先,作为文化建设基础工程的科技和教育是构成综合国力的两大基本要素。科技力是文化力的首要因素,也是综合国力最突出的表现。当代科学技术不仅作为一支相对独立的力量发挥作用,而且从质的方面改善和强化着综合国力的其他要素。其次,文化精神和文化传统是构成综合国力的精神性因素。理想、信念、道德等文化精神具有巨大的教化、激励和导向功能,它在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意志力和协同力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文化传统是流传至今的文化,只有对文化传统的认同,国民才能有归属感、安全感乃至自豪感。再次,文化设施和文化网络力量是文化力中的“硬件”,理所当然构成综合国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文化设施是文化活动的载体,文化网络是文化活动的血脉。任何文化活动只有借助一定的载体和网络,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二)文化显示综合国力,是反映综合国力的重要表征。看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固然可以从其经济实力、政治实力、军事实力等方面来衡量与测评,但同样也可以从文化实力来测衡与显示,而且在现代社会,后者愈来愈具有根本性的作用和意义。其一,文化以其一系列指标体系来显示综合国力,这种指标体系包括科技、教育的投入,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和军事发展的贡献率,教育的普及率,科技队伍和教师队伍的数量与质量,精神文化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人均寿命以及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程度等。其二,文化以特殊财富的身份来显示综合国力。一个社会的财富分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两大类。如果说经济建设主要是充实社会的物质财富,那么文化建设则是以精神财富的形式增进国民财富。文化不仅以其文化产业、文化资源、文化产品和文化设施直接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形式充实了国民经济体系,而且以其巨大的精神财富增进了社会财富,成为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方面。其三,文化还以其影响力、辐射力来显示综合国力。国力的强弱,国家影响力的大小,文化举足轻重。先进国家的文化往往凭借其经济实力和政治实力,传播、辐射到其他国家。即使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如果其文化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性,在国际上也会有其重要地位,文化能够成为显示综合国力相对独立的力量。

(三)文化促进综合国力,是推动综合国力增强的重要力量。文化不仅构成和显示综合国力,而且促进其他国力,以其对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的巨大能动作用,推动它们的发展,为增强综合国力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首先,文化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任何社会的经济活动,如果缺乏一种文化含量和精神动因,最终必然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文化创造经济活动特定的人文环境,保证经济活动有序运行。文化以科技、知识、信息的形式,直接物化到生产产品中去,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文化是创新的灵魂,只有文化的创新,加大经济中的科技和文化含量,经济才能获得长足发展的动力。文化建设还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而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非同寻常的推动作用。其次,文化是影响社会政治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发展对政治变革起先导作用,历史上重大社会变革往往是从文化变革开始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结构、政治运作的基本条件。再次,文化发展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文化矛盾和文化冲突是社会不安定的重要因素。而主导文化对于调节社会矛盾,整合民族各种力量,使社会和谐运行起着不可替代的润滑作用。此外,文化还通过它对人的教育、陶冶、塑造来发挥其对综合国力要素的潜在支配力和巨大影响力。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作出文化“是综合国力重要标志”的科学论断,是建立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础之上的,既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实践依据,又有深厚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来源。

第一,该论断是对时代特征和社会发展必然趋势的客观反映。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的科学论断,首先是对当代世界科技迅猛发展,综合国力剧烈竞争所呈现的新趋势、新特点的敏锐而深刻的反映,体现了当代特别是即将到来的新世纪的时代特征。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科技文化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强烈地影响着国际力量的对比和世界格局的变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力是综合国力的首要或决定性的因素,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知识经济时代正悄悄地向我们走来,它标志着以物质资源的高消耗为基础的工业经济的衰落和以知识、科技、信息、教育为基础的知识经济的兴起。知识经济重视知识的积累与创造,注重知识的扩散与使用,国民创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与效率将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知识经济使文化的国力效应更加鲜明地凸现出来。事实表明,现代文化已经不是单纯的意识形态。作为综合国力它已成为世界的潮流与国际的共识。显然,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的论断,正是对这一世纪之交社会发展新特点、新态势的积极回应,是反映时代必然要求和社会发展客观趋势的科学结论。

第二,该论断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新鲜经验的科学概括。建国以后,我们党在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一贯重视文化的作用,从而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顺利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但长期以来,由于“左”的错误思想的影响,我们只重视了文化的意识形态、工具、手段的职能,而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其作为国力、素质、目的的属性,结果导致了许多认识上的偏差和实践中的失误,也影响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声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果断地纠正了这种失误,并且确定了我国跨世纪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这就是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两大战略反映了我们增强文化实力,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坚强决心。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把文化渗透作为瓦解社会主义国家,削弱民族凝聚力的手段,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文化提高到国力的高度来认识,这不仅有巨大的经济意义,而且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第三,该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历来重视文化的力量。马克思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而且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恩格斯曾经深刻地指出: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如果以此认为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就会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历史发展并不是单一的力量,而是在各种力量构成的“合力”的作用下不断发展进步的。列宁强调:我们必须取得资本主义遗留下来的科学、技术、知识和艺术等全部文化,用它来建成社会主义。只有用人类创造的一切知识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毛泽东同志曾鲜明地提出国力要素综合论的思想。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明确提出:“新的政治力量,新的经济力量,新的文化力量,都是中国的革命力量”。这实际上揭示了政治力、经济力、文化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三种基本力量。邓小平同志发展了毛泽东国力要素综合论的思想。他认为,衡量一个国家的国力,要综合地看,全面地看。并且,他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光辉命题,指出“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明确把科技和教育作为举足轻重的国家实力。

马克思主义文化国力思想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开辟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直接的理论来源。十五大报告作出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的科学论断,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是运用邓小平理论创造性地解决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一系列重大问题取得的新成果。这一论断明确把社会主义文化与综合国力相联系,系统地提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纲领,制定了跨世纪的文化发展战略,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科学把握。

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的科学论断,深入揭示了文化的本质和功能,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突破和创新。其显著特点和重大的理论价值在于:

第一,这一科学论断,明确揭示了文化的国力属性,深化了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本质的认识。文化作为意识形态,为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服务;作为国力,它又是国家实力和形象的表现。固然,文化固有的意识形态属性不能抹煞,但根据文化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客观地位,突破这一理解,也应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该论断把文化提升到国力的高度,使文化与国力相联系,从一种工具状态变成实力和素质状态,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意识形态理解文化的片面性,这就从整体上深化了我们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识。给社会主义文化以国力的定位,用国力的眼光来重新审视和看待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仅会使我们在认识上产生飞跃,而且在实践中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和效益。

第二,这一科学论断,显示了文化的巨大功能,深化了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动力作用的认识。文化既是社会主体的素质,又有作为社会工具的职能。文化在综合国力中具有巨大的凝聚和激励作用,是巨大的推动力量和鼓舞力量。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够引导劳动者树立文明观念,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热情和献身精神,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精神动力;能够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挖掘人的智力,为社会生产力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能够为社会发展创造安定的环境,并保证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我们是在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从表层看,其难点是经济问题,而深层难点则是文化问题。该论断突出了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使我们对文化功能的认识跃上了新台阶。

第三,这一科学论断,指明了繁荣文化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目标,深化了文化的目的和手段辩证关系的认识。社会主义文化既是改造社会的手段,又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目标。如何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这是当今世界尚未根本解决的重大社会发展问题。资本主义几百年来在经济上获得了很大发展,但却以文化道德的沦丧为代价。社会主义作为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更高级的社会形态,不但经济建设要搞上去,人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社会秩序、社会风气都要搞好。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该论断把文化作为综合国力,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这就克服了长期以来仅把文化当作手段的片面性,实现了文化既是目的又是手段的辩证统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